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别,你真了解吗?

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别,你真了解吗?

所以,绝大多数的员工愿意主动努力工作,不仅因为有”压力“,还因为“有盼头”,就像打怪升级一样,大家有共同的目标,看得到成绩,拿得到奖励,获得了升迁。

这就是企业工作的氛围: 主动、努力、互相追赶、具有团队精神。

体制内的工作截然不同。

由于体制内的单位涉及面太广,不好一概而论,暂且分为 窗口类、办公室类、执法类三种来看吧(不是严格正确的分类,只为了大家容易理解)

窗口单位的工作相对简单,但是上下班时间非常严格,一天到晚就是“办证”,没完没了的受理各种业务。 没有让你自由发挥的空间,只需要按部就班、日复一日就好。

偶尔遇到发怒的中年大叔、无头苍蝇般的大妈,或者吵架、打架、晕倒等突发情况,只会让你更加晕头转向而已。

普通的办公室单位,看起来要比窗口单位舒服一点,但是在午休时间或晚上8点以后,接到各种紧急会议通知属于常态,大半夜通知领取密件也不是没有。

遇到重要会议期间,从早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点,次日8点半会议召开前,你还得准时赶到会场负责签到……

执法单位就更不用说了,政法系统的公安局、检察院、法院,长年累月加班加点,各种专项行动专案调查,让你简直踹不过气来。一名刑警每年要负责几宗案件?一个基层法官每年要完成几百件案子?体制外的人根本想象不到。

政法系统还算有社会地位的,而城管、维稳信访类的单位,连基本的社会认同和尊重都没有。

每回看到新闻说城管打商贩,大家齐声骂城管的同时 ,有没有思考过城管执法员到底该如何执法才有效又服人心?你温柔耐心,人家商贩理都不理你,可一旦凶起来,那你分分钟可能被控“暴力执法”。

综治、维稳、信访等部门的人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拆迁户、上访户或讨薪户……同情弱者和依法办事的界限在哪里?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?

这样的工作比起在企业里签下几个合同,会更容易吗?可是工作再难,还得有人来做,还得一样一样去完成,而且很可能,当你辛辛苦苦完成了,得来的却是怨声载道。

更要命的是,不管是窗口单位、办公室单位还是执法单位,不管是省级、市级还是县级单位,不管是偶尔的加班,经常的加班,还是长年累月的加班,都是没有加班费的。

没有加班费,没有加班费,没有加班费,重要的事情说三遍。

难道有晋升?

抛去背景、后台不说,周围每个人都在做事,每个人都会做人,每个人都年轻。最厉害的官二代们有爹有能力比你还努力。那么你的优势在哪里?凭什么提拔你?多少公务员干了一辈子,快退休了也没捞到一官半职。

这就是体制内外最大的不同。

但体制内的你我他大都这么坚持着,工资维持在小康水平,并不清闲,也没什么特殊待遇,大多普通又平凡。

那到底为了什么一直呆在体制内?

为了像中彩票一样几率的升迁,为了说出来都没人信的职业理想,为了只能聊以自慰的社会责任感,或者,只是图个安稳的日子而已。

别扯那些尸位素餐的人,每个行业都存在害群之马,这些特殊典型对于普罗大众来说,根本没有参考意义。

更别提那些贪官污吏,就算你想当主角恐怕也没有机会,因为利益链条顶端的故事,从来都与基层公务员无关。

· 02 ·

体制内的工作不是任务型,而是常态化

如果你对公务员的工作印象还停留在“一杯茶、一份报纸过一天”的印象里,只能说明你对体制内的工作太不了解。

完成工作是本分,完不成就加班,直到做完为止。根本不存在完成了还求奖励的理由。

这不是喊口号,这是在体制内工作首先要牢记的基本逻辑。

常态化的工作不存在量化,同一个办公室,大家都在忙自己手头的工作,小李负责收发文,小张负责写材料,小吴负责财务后勤,谁做得多?谁做得好?

虽然大家心里有数,领导也一定看在眼里,但就是无法体现在考核指标上,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完成,差别只在于快慢迟早。

小李比小张做得快,但小张做得细啊;小张比小陈做得细,但小吴会沟通啊!

怎么比?

于是,体制内很流行一句话:慢慢做,工作是做不完的。

所以,很多人抱怨体制内工作气氛沉闷、遇到任务喜欢互相推诿、同事们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。

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说,换一个角度而言,只是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自己地里的活尚且忙不完,日日都有新任务,哪里还有心思去理别人的事?

更重要的是,要是帮忙做好了,更惨,因为公务员的工作都是长期性的,从此这一块的工作全部归你负责。

千万别逞能,做得再多拿的工资还是一样。

工资只和级别挂钩,不与工作量挂钩。这个级别工资具体多少是国家定的,富裕的地方顶多增加一些补贴,贫困的地方就连补贴都没有。

没有晋升,只能靠工龄,按照国家规定,每年上调几十块……

千万别拿一些福利特别好的部门来说事,那些特别好的部门就像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一样,存在于道听途说里,而八项规定之后,几乎都变成了浮云。

干了好几年(有些是十几年),今年好不容易盼到国家决定给基层公务员涨工资了,老百姓们还要骂骂咧咧:你们凭什么加工资!那么清闲稳定、旱涝保收!嫌辛苦就辞职啊!

其实,眼下还真的越来越多公职人员辞职了。远的不说,就简书上,有多少作者是辞了公职来做自媒体的?或者辞了公职专心写作、创业的?

· 03 ·

在体制内要获得长期晋升,其实更难

上面讲了体制内工作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,并不是消极的让大家放弃这条路,而是要告诉所有人,正因为体制内工作的特殊性,想要在里面长期晋升,比在企业内更难。

在500强企业叱咤风云的强人,到了机关单位,可能四处碰壁。但从体制内混得好的人,走出去往往风生水起。

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,原来是学校的教师;壹号土猪的创始人陈生,原来是市委秘书科的公务员。

企业的工作,教会你如何做事,而体制内的工作,首先教会你如何“做人”,教会你如何区分轻重缓急。

公务员的工作,最讲程序规定,又最讲灵活变通。看似矛盾的两者,藏着多大的文章?需要你处处留心,少说多听,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般,处处都有玄机。

体制内醒目的年轻人,能做到什么程度?办公室有人来访,马上起立、寒暄、煮水、泡茶;从电梯走出来,余光扫到领导从远处走来,立马按住电梯开门键,等到领导进去再走开;打电话从不忘记用礼貌语,见人打招呼一定用敬语,路上碰面不认识也会点头微笑;同事一句话说出来,能立即判断他/她的心情,领导一个眼色,就知道自己下一句话该不该说。说话不造次,做事讲规矩,做人懂变通。

企业里你可以是一枝独秀,但是在体制内,则必须甘当绿叶。

人际关系简单的地方往往是清水衙门,没有前途,到了权力部门,又必须忍受复杂的人际关系。

体制内不需要锋芒毕露,不需要张扬个性,它需要你磨掉棱角,需要你八面玲珑,需要你懂得平衡,需要你顾全大局 。

体制内的工作会用你每一次的碰壁教会你,什么叫做中庸之道。

那些在体制内始终学不会或不愿学会的人,要么离开,要么郁郁不得志、说难听点甚至是混吃等死。

· 04 ·

后记

关于我回答前任领导的那句玩笑话

“以前在企业学会了如何做事,现今在单位学会了如何偷懒。”

你有没有了新的理解?

体制内的偷懒,并非真的不用干活,并非真的可以懒惰,而是学会在权衡利弊之下,区分轻重缓急,懂得什么时候该住口,什么时候该收敛;在人情周旋中,知道什么叫本分,学会什么叫尊重。

工作从来没有好坏之分,只有适不适合。找工作和找对象差不多,决定交往之前,最好还是多多了解。毕竟考公不易,谁也不愿意花了那么大的心血精力,进入到体制内,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。

或者说,你有没有决心去适应这样的游戏规则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